打赢医疗官司多少钱可以立案侦查呢 2022年底的一天,安徽宿州一家超市里,李先生正在挑选年货,无论是食品,还是饮料,他都会一一拿在手上仔细翻看包装,直至确认是正品后,才放心地放进购物篮。 对此,李先生解释说:“我去年在集市上买了一箱‘六个核桃’,回家后才发现是‘大个核桃’,想退货找不到买家,只有在买东西时小心了。” 被山寨食品坑过的,不止李先生一人。 孟州市村民邓某,在集市上买了一箱“伊利”牛奶和两包“北京烤鸭”,回家打开一看,发现是一箱“伊利”牛奶和两包豆腐干。邻居摇头感叹,“农民买假货是正常,没买到是运气。” 其实,不只是农民,很多网友也有过买山寨食品的经历。 “我买过大白兔(奶糖),吃的时候口感不对,仔细看包装纸才发现是太白兔。” “我永远记得(自己)在火车站买到的脉劫。” “我这个识字的,有几次急用,买错几次。” 可见,山寨食品和正品在外观上有多么相像了。 每到逢年过节,山寨食品都会火热出售,有商家坦言,“过年前一天能卖出上百箱。”这些山寨食品,约80%涌向了农村。 2018年2月,江西赣州一位大学生回家过年,“发现家乡已经被山寨货包围”,义愤填膺,当即提笔给总理写了封公开信,详细描述了山寨食品在农村泛滥成灾的现状。 农村市场广阔,潜力巨大,但不能成为山寨食品“狂飙”的圈钱场。 那么,什么是山寨食品呢?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副主任、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巍这样介绍: 一切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都可以叫山寨食品,包括“蹭名牌”食品,以及小作坊、黑作坊生产的不具有说明书的散装食品。 开头提及的案例,都是常见的“蹭名牌”山寨食品,比它们更恶劣的就是卫生条件极差的山寨食品。 有记者实地核查了河北省某县一家生产面筋的工厂。 远远地,记者就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腥臭味。 走近一看,只见一家废弃工厂的院区西侧,几间相通的房间内,地面污浊,苍蝇乱飞,编织袋和纸箱随手堆放在地上,几个人未戴手套就在给面筋打包。 这样的恶心事很多。 有网友爆料,有商家把路边倒的烂果子收回去做果汁,又用破损坏掉的牛奶做冰激凌; 某营养师用水、香精、色素,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,就勾兑出了一瓶以假乱真的橙汁; 某款“核桃花生”,只需一罐“添加剂料汁”,就可以兑出8000瓶“核桃乳”。 以上种种,只是山寨食品的冰山一角。看到山寨食品如此猖獗,人们不禁要问,为何它会在农村这么热销?欺负农村人老实吗? 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。 一是山寨食品在城市生存空间狭小。 在城市,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巡查力度大,一旦发现山寨食品,就会对商家进行大额罚款。 另外,现在自媒体盛行,山寨食品被曝光的概率大大增加。要说商家们最害怕的,莫过于职业打假人。 广东徐闻县人陈之强,过完18岁生日,就加入了职业打假人的队伍,短短十一个月,就挣到了十几万块钱。 职业打假人田先生,长期在超市寻找过期商品,每次找到后都自己花钱买下,然后拿着购物小票去找超市索赔。次数多了,超市工作人员只要看见田先生,就会主动送给他钱和物。 更是有一位90后打假人,靠打假实现了人生逆袭。 职业打假人的发家致富这么简单,足见山寨假货有多么猖獗了。 二是山寨食品和正品长相酷似,农村容易糊弄。 比如“粤力粤”“澳利粤”“奥力奥”看着很像“奥利奥”; “溜遛梅”和“溜溜梅”,一不小心就溜错; “雲碧”和“雪碧”像极了双胞胎; “康师傅”和“康帅傅”仅一笔之差,稍不注意就会买错。 山寨食品除了在文字上与正品相像外,其包装大小、颜色,也几乎一模一样。 女生们都爱吃三只松鼠,一女生和男朋友吵架,男朋友买了一大堆零食来哄她,她喜笑颜开。 哪知,女生刚拿起一袋“两只松鼠”,就容颜大变,将“两只松鼠”朝男生脸上扔过去,厉声质问男生:“那只松鼠呢?” 有一所大学曾对307位农村消费者进行了调查,有50%的消费者说山寨食品“和电视里看到的一样”。 山寨食品充斥农村市场,引起了广泛关注,尤其是央视。 2019年2月,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《消费主张》栏目,曝光了多地山寨食品生产企业的名称,严厉抨击了他们的不齿行径。 三是价格低廉,知假买假。 在农村,往往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,老人收入微薄,甚至无收入来源,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分钱花,买“5毛钱”零食给孩子吃是再好不过的了,经济实惠,还好吃。 一位孩子的父亲说,“孩子吃的几毛钱的零食口味真不错,里面添加了各种增味剂、甜味剂,以及香料,口感很好,吃了还想吃。” 农村人一致认为,“只要能吃能用,不出大问题就行。” 有权威数据表明,约26.6%的消费者承认自己因价格低廉而购买过山寨食品。 “5毛钱”零食 四是农村人维权意识差,维权成本高。 农村人即使发现自己买到了山寨食品,内心不快,但也会碍于情面,不去找店主说道。 在他们看来,大家乡里乡亲,没必要为了5毛钱去撕破脸皮,更别说维权了。再说了,维权费用是5毛钱的N倍,农村人出不起也舍不得。 一位网友带儿子回农村老家,父亲拿出一罐“王老吉凉茶”给孙子喝,网友眼尖,发现是一罐“王老古”凉茶。 气得就要去找店主理论,被父亲一把拦下,“都是街坊邻居,为这点小事闹翻了不好,再说也便宜。” 五是执法难度大。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,小卖店大都偏远分散,有些乡镇监管人员只有十来个人,却要管理十几万人的食品安全,监管不力,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。 此外,制假窝点多在城乡接合部或者农村,地点极为隐蔽,想抓住那些不良商家比抓小偷还难。 即便是抓住了他们,捣毁了制假窝点,他们也很快会换个地方另起炉灶。因为,只要一间破旧的屋子,几台廉价的机器,两三个人就完全满足制假条件。 山东胶东,执法部门根据群众举报,封了一家制假窝点的门。 才过3天,执法部门就再次接到群众举报,说制假人把加工地点搬到了院里的小黑房里。执法部门很快赶到了小黑房。 小黑房里,恶臭扑鼻,20多个大塑料桶里全泡着羊下水,血污、油污遍地。 屋里有两口大锅,一口大锅里正煮着羊肚,另一口大锅里放着已调配好的色素,锅边一袋亚硝酸钠和一袋没有标签的色素已基本用完(在肉食加工中,亚硝酸钠和色素是禁用品)。 这次,执法部门在该窝点缴获羊下水1000多公斤,价值一万多元。 像这样人赃俱获的情况,执法部门也只是对制假人处以罚款,打击力度并不大,不足以对他们产生威慑力。 正如安徽一位市场监管人员所说,“在没有造成危害人身安全等严重后果的情况下……执法很困难。” 六是利润高。 尝到了山寨食品甜头的店主们,津津乐道。 隆昌市胡家镇某副食店老板说,“很多老年人根本不考虑品牌,只考虑价格实不实惠。” 河北某地一商店老板说,“关键是价格便宜,摆在这里就有人来买,再说谁也不会为几块钱的事情来找麻烦。” 某小卖店主说,“一袋山寨饼干的批发价只有7毛钱,二三十包的山寨零食批发价只有五六元。而这些食品,至少有翻倍的利润。” 一临近火车站商店老板说,“山寨版的营养快线成本不到1.5元,却可以正品价5元出售,如果一天卖出100瓶,一个月就能多赚6000元。” 一般情况下,正品食品的利润在10%左右,而山寨食品高达30%以上,在利益的驱使下,一些店家和山寨食品供货商,也是有着某种默契。 马克思曾说,“一旦有适当的利润,资本就大胆起来。如果有10%的利润,他就保证到处使用;有20%的利润,他就活跃起来……。” 山寨食品的巨额利润,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,却让农村人承担后果,受伤害最深的是儿童。 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时期,吃多了山寨食品,势必会给他们的身体留下极大的健康隐患。 据统计,农村小学生经常吃零食的占52%—73%。 有医生郑重提醒,“山寨食品所添加的香料、甜味剂等严重超标,轻者会出现急性肠炎,重者会导致慢性中毒或肝肾损伤。” 一位留守男孩,从小跟随奶奶生活,因吃多了薯片、辣条、方便面等,身体十分肥胖,同时还患上了多种疾病,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。 山寨食品影响最恶劣的一件事,当属2003年震惊全国的“大头娃娃”事件。 大头娃娃 当年,安徽阜阳某医院,来了好些个头大脸大、四肢短小、浑身浮肿的婴儿,症状十分罕见。 经诊断,这些婴儿均患有严重的蛋白质缺乏症。问明原因,才知是这些婴儿都喝了同一款袋装奶粉。 这一坑人的奶粉,最终导致189名婴儿轻度营养不良,28名婴儿严重营养不良,12名婴儿因医治无效而死亡。 山寨食品之危害猛于虎也。 然而,山寨食品的整顿异常艰难。 青海省质检局食品质量处某负责人说得好: “百姓往往只能接受低价商品,更谈不上品牌意识和维权意识,就是买了假货也是自认倒霉。要想改变这种现状,除了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外,还需全社会的监督和各部门的合作。” 山寨食品彻底退出农村市场,绝非一朝一夕之事,但愿农村父老乡亲都能擦亮双眼,发现山寨食品,拒绝支付购买,假若不慎购入,一旦发现,立即拨打12315,举报一家是一家。 长此以往,山寨食品无处遁形,将指日可待。 作者|枫蕊 编辑|丹尼尔李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