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收藏

昌邑百科网 2023-06-04 450 10

中国刚抛售1700亿,反手买入1200多亿美国债券,网友:要救美国?

掘金之旅

在俄乌冲突刚开始时,美国便宣布将俄罗斯踢出SWIFT(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)的支付体系,这波操作被称为“金融核弹”,其对俄罗斯经济造成的冲击丝毫不亚于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。同时,美联储宣布加息,这与金融打击是配套行为,因为俄乌冲突会造成国际资本纷纷逃离欧亚大陆,美联储适时的加息增大了吸引力,可以将美国内的高通胀转嫁出去,不过其行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的伤害却是巨大的。

从1980年代开始,美联储共经历了六轮明显的加息,每一次都引爆了金融危机。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还是19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,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。本世纪头五年,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出现了波动,为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后来的欧债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,其负面影响迅速蔓延到了世界各地,导致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破产。

当时,应美国请求,中国迅速拿出4万亿美元进行基建投资,同时大量购买美国国债。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,如果当时中国没有拯救美国,估计美国经济、乃至全球经济将会遭受更加恶劣的冲击。

然而,时隔两年,就上演了农夫与蛇的故事,2010年“死里逃生”的奥巴马政府开始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了亚太地区,并制定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打压,遏制与围堵政策。在特朗普时期,美国甚至直接向中国发起了贸易战,拜登政府上台之后,其对华强硬立场较上届政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这是因为,美国的传统观念认为,全球的蛋糕是有限的,而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,只有不断地把蛋糕做大,才能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好。因此,当今中美之争,与其说是贸易问题,不如说是国运之争。

美国借助美元的霸权地位,不断将危机转移到他国身上,使自己的国运得以延续。具体来说,就是通过直接印钞给自己的国民或公司,因为大量印发美元,美元就会贬值,而这个贬值的后果,则由世界上所有使用美元作为货币的国家来共同承担,而美国则会因大量印钞而使自己的经济得到改善。但对那些经济结构脆弱的国家来说,很难采用实际行动来应对,这样就会造成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。

更重要的是,美国还将美元作为一种政治工具,用来逼迫对手做出让步或者屈服,这也引发世界各国纷纷抛售美债。根据美国媒体报道,俄罗斯、伊朗、中国、甚至日本在2022年都出现了大规模抛售美债的行为,中国已经抛售2000亿美元,持仓规模不断创历史新低。但是令人意外的是,中国在抛售2000亿美债后,反手又买入1200多亿的美国债券。难道中国又在拯救美国吗?

需要注意是的,我们常说的美债是指美国财政部发行的美国国债,而中国此次购买的超过1200亿美国债券并不是国债,只是一种类似于“企业债”的普通债券,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。美国国债跟美元差不多,美国政府不停得发行国债,美联储不停的印钞购买,所以发行国债,就等于是发行更多的美元。美元作为一种全球通用货币,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信心,但是却被美国一再地用作政治操纵的工具。

在特朗普时期,美国取消了伊朗金融机构在SWIF体系下的准入资格,并利用美元向国际市场施加了压力。拜登政府甚至直接动用冻结阿富汗的35亿美元,来补贴美国在阿富汗战争的损失,无独有偶,美国也冻结了俄罗斯3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,美元在国际上的信用一日不如一日,因此,去美元化已经成为全球多国的共同选择。

此处中国反向购买的美国债券,主要来自房利美和房利贷两个机构,基本上属于投资行为。说白了,就是在这两大机构发行的债券价格较低时买入,等待价格上涨时再选择出售,以获得巨额差价,这也从侧面说明,美国政府的国际信誉还不如美国企业的。所以,当我们大举买进美国机构发行债券的同时,我们也没有停止抛售美国国债。

在美元国际信誉持续下降和中美两国关系日益恶化的当下,中国开始在越来越多的交易上直接使用本国货币交易,以此来规避使用美元进行全球贸易的潜在风险。

这一段时间,美财长耶伦、商务长雷蒙多、国务卿布林肯先后表示有访华意愿,其目的无非想加强和中国的沟通与交流,以期望中国能停止抛售美债,甚至伸出援助之手,来帮助解决美国国内严重的债务危机和高通胀等问题。但今时已不同往日,好钢要用在刀刃上,改善民生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。

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巨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,中国的经济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,这本身就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。如果美国政府真的想要拯救本国的经济,那么首先要做的,就是取消对华遏制政策,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。事实证明,霸权主义已经不得人心,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,合作才能够双赢,奉劝拜登政府不要一错再错,早日迷途知返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分享

邀请

下一篇:暂无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昌邑百科网  

© 2015-2020 Powered by 昌邑百科网 X1.0

微信扫描